报告里说,2020年“从事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比大幅提高”,而且这部分从业者的“月均收入为10571元”。
这句话原本是在陈述北京外来新生代农民工出现的新的就业趋势,没想到却被“断章取义”为“IT从业者被官方定义为新生代农民工”。这恰好暗合了程序员们一贯的自嘲说法,话题随即引发热议:
“ 终于找准了自己的官方定位:‘码农’本农了;
上班地点从工地转移到互联网,原来我们是新生代农民工……”
“新生代农民工”其实并不是一个新词。2010年,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这一概念——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,年龄在16岁以上,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。
我们模糊地知道,这批“拉着拉杆箱”的农民,和过去“扛着蛇皮口袋”的农民不一样了。但具体怎么不一样,并没有投以太多目光。这份近期公布的《2020年北京市外来新生代农民工监测报告》,让我们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